四隅四正是太极八法,只要是太极拳就会用到 没有拳种分别得 四正 是 掤、捋、挤、按、 四隅 是 采、挒、肘、靠 太极拳学派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最基本的手法,称之为“太极八法”。它是太极拳所有拳式的基础,这八法的劲别是各不相同的。太极拳以八法为基础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因为前人的技击实践证明,拳不在多,而在于习练纯熟。在实际竞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并不太多,若能纯熟,则八法也已用之不穷了。 太极八法以掤、捋、挤、按四法为正法,合称为“四正法”或“四正手”,简称为“四正”;以采、挒、肘、靠四法为奇法,习惯上合称为“四隅法”或“四隅手”,简称为“四隅”。八法以掤为首,以四正为主,以四隅为辅。杨式太极拳把“揽雀尾”列为起势后的第一式,目的就在于把四正当做全套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来进行练习,先打下四正基础后,再学其他各种法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内容就足由四正、四隅这八法组成的,而练习推手的目的就在于熟练这八种劲别及其力‘法的具体运用。早年拙作拳诀中,有一首《八法决》概述八法之精要,现摘录于后,仅供参考: “八法须认真,四正为根本。 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 掤撑圆而沉,捋抱顺且韧。 挤排化在先,按推劲要整。 采拿宜拔根,挒惊务相称。 肘屈勿轻使,靠崩必贴身。 称羡虽经年,功夫终难深。 不若朝暮练,日久知屈伸。” 上述歌诀中“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句,实即“两膊相系,上卜相随”的另一种说法,两者义无不同。戚继光《拳经·捷要篇》说:“上下周全,无有不胜。”这也足以证明,古今拳术对这一基本要求历来是分外重视的。四隅推手是否只包括采、挒、肘、靠四法四隅推手又名“大捋”,其演练内容足以采、挒、肘、靠四法为主,同时也包括了掤、捋、挤、按、闪和切截、沉化等法。从外形观察,由于传统大捋是以重复做四遍为一圈,而其中以捋、靠两法各四个动作最为分明,因而又有“四捋四靠”之别名。大捋中捌、肘两法,如采取实捌、实顶,就极易误伤,故只能把实用动作留在意念之中,而并不出手。闪法实即掴面法,俗称“打巴掌”,是为反向转圈而编列的;切截况化源于反关节擒拿,凡对方用靠,我一手采执彼腕,用我另一手的前臂像用刀切物一样截住对方上臂的近肘部位,并向下沉化,以破解对方的用靠,这就是切 截、沉化;在此基础上,只须把采腕的一手拧转一下,便可变为撅臂法,它是为御靠和转按而设的。 由于闪、撅两法也难在练习中实闪、实撅,所以也只能是象征性地做到适可而止。挤法则与靠法相连,应敌变化时近身可挤、贴身可靠。但作为推手套路,却又没法子既挤又靠。倘若把上述意念性与象征性的各法计算在外,则表现较明晰的为拥、捋、按、采、靠五法。因而在外观上四隅推手的动作是极为朴实简捷的,似并不比动步四正推手复杂;但若从内含的技击意义上分析,它所包容的着法竟有十法之多,这就远比四正推手要难学得多了。而且一旦习练纯熟,还可在大捋套路的基础上随意变着,那就接近散手了。 由此观之,说明大捋实际上是一种“八法推手”,即已统括收编了太极八法,而不止是采、挒、肘、靠四法。 基于这一事实,要学习大捋是必须先打好四正推手基础的。一些求学大捋之人,往往急于求成,并反之,如丢了掤劲,那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虽能不犯“顶、抗”之病,但“瘪、丢”之病不断,依然难成好手。初学推手者以“硬手”最为多见,所以教学上分外强调“以松柔人手”;但如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掤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而缺乏内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刚,那又怎能谈得上“刚柔相济”呢?拳谚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拳无刚柔,出于无效。”有的人认为太极拳只要柔,不要刚,这是一种误解。仪仪是太极拳在处理刚柔问题的方法上,与其他拳术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谚说: “运化要柔,落点要刚。”这是相对地指化劲和发劲来说的。然而不论化劲和发劲,都不可丢掉最基本的掤劲,这是指普遍意义的柔中寓刚和棉里藏针。总之,无论攻守化发,都不可丢掉这枚“钢针”。 因此在太极拳术语中才有“掤劲不丢”的说法。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把“掤”列为八法之首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道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