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游戏辅助教学教案?
认知目标:认识了解双手前抛实心球,以及了解双手前抛实心球基本技术要求;技能目标:让80%的同学初步掌握双手前抛实心球,40%的同学熟练掌握动作,并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分析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投掷的特点必须是手持投掷向一定的目标投去,其中包括向远处或一定目标投掷。
二、跳圈运粮游戏教案教学反思?
通过跳圈运粮游戏教学,学生能够在欢乐的活动中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但是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存在个别行为过于激动和不合作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明确游戏规则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个体表现与团队合作的平衡,引导学生从中受益,促进全面发展。
三、耐力跑教学教案?
耐力跑教学是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难受。所以说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游戏来替代单纯的跑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跑步,达到锻炼耐力的目的!我想这个就是教育的魅力
四、耳字教学教案?
学会读"耳"。
学会在田字格里的写法。
五、作文入门教学教案?
入门篇,第一课,描写
教学目的: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45分钟左右,根据孩子实际可灵活调整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式:妈妈先列出特征项目(如形状、颜色等),再让孩子举出词语,看看他(她)能说出几个词来,妈妈也可一旁提示。
(1)视觉形象(眼能看到的):
整体轮廓:高、矮、胖、瘦、厚、薄、大、小
形状:平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圆形、扇形、五角星形等等
立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棱椎体、圆柱体、台体、球体、球冠等等
颜色:黑、赤、橙、黄、绿、青、蓝、紫、白、褐、灰、红
光泽:明亮——黑暗、鲜艳——灰暗、灿烂——阴暗、枯燥——滋润、干燥——湿润、粗糙——细腻等等
状态:老(苍老)、嫩(娇嫩、鲜嫩)、新(崭新、全新、七成新)、旧(陈旧、半新旧)
速度:快(迅速)——慢(缓慢)
(2)触觉形象(手能摸到的)
质地:软——硬、韧——脆、坚硬——柔软、结实——松弛、浓稠——稀薄、粗糙——光滑、粘稠——干爽
温度:冷——热、温暖——寒冷、热——凉、烫——冰
(3)嗅觉形象(鼻子能闻到的)
气味:香——臭
(4)味觉形象(嘴能尝到的)
味道:酸、甜、苦、辣
(5)听觉形象(耳朵能听到的)
声音:嘈杂——悦耳、大声——小声、尖叫、哭声、笑声、还有其他象声词如哈哈、嘎嘎等
二、事物特征的最基本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拿出一个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或植物或日常用品,让孩子按照前面的特征顺序逐个进行描写训练,妈妈可以先举例子
1、用形容词
前面阐述事物特征的例词基本说都是形容词
2、用比喻句
例如:瘦得象根火柴棒;圆圆的象个皮球;红红的象火一样;鲜嫩鲜嫩的,就象刚出芽的树叶;跑得象箭一样快;等等
3、作比较
例如:小明比小林高十公分,但却要瘦很多;西瓜圆圆的,有点象皮球,可是它还穿这绿色的花衣服;等等
三、作业布置:
拿出两种不同的水果或蔬菜,让孩子调动五官,按照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的顺序全面观察、摸捏、品尝,一边观察,一边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形容词、比喻句、作比较的方式对刚才记录的内容进行润色,最后整理成一篇观察日记 .
第二课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
入门篇 第二课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
教学目的:让孩子掌握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知道有物可写
教学重点:对人物外貌内容按顺序细分
课时:4
六、篮球抛投教学教案?
抛投最常用的是三步上篮式跑投,出手速度要快。提高出手高度,避免对方封盖。抓准出手的时机。把握合适的跑投投篮距离。跑投时手腕、手指要柔和。一定要控制好你的脚步,想跑投时,突破后抱住球迈出两步,第三步就要跳到空中了,接着把篮球抛投出去。
如果不用三步上篮,在跑动中只要抱住球最多再跑两步,否则就是走步违例了。
七、农夫与兔子音乐游戏教案教学方法?
老师讲解了后示范后,老师扮演农夫,幼儿扮演兔子,一起跟随音乐游戏起来,训练幼儿音乐互动的能力
八、网球正手击球教学?
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四个技术环节是:
1、准备姿势
面向对方场区站立,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膝放松,重心稍前移,落在前脚掌上,左手扶住拍颈,拍面与地面垂直,拍头指向对方,注意对方来球,做好击球准备。
2、后摆引拍
持拍的手臂放松向后向上拉拍,引拍的路线是直线向后,拍柄正对着球网,拍头向上稍高于手腕,转动双肩,重心后移,左脚前踏,左肩对网,保持侧身迎击球,左手一定要随着侧身转体而指向前面的来球。
3、挥拍击球
击球时应转动身体,用力蹬腿,以肩关节为轴,手腕固定,用大臂带动小臂,击球点在左脚右侧前方与腰齐高的高度击球。
4、随挥跟进
球触拍后,挥拍沿着球飞行的方向前送,重心前移落在左脚上,身体转向球网,拍头随着惯性挥到左肩前上方,肘关节向前,左手扶住拍颈,随挥跟进结束,立刻恢复到准备姿势。
九、教学能力比赛教案怎么设计?
教学能力比赛的教案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思路步骤:
1.按照比赛文件要求,提取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关键词,确定教案课程内容;
2.针对所定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评价和反思;
3.围绕以上内容设计逻辑流程图
4.排版美化教案
十、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题主你好,我是探月教育者发展中心的课程总监陶潜,很开心有机会回应你的问题,针对「教学设计」和「教案」这两个词语进行辨析。
其中,「教案」的表意的指向性相对比较明确,所以就先聊聊「教案」,「教学设计」我们放在后边说。
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开展备课活动的产出,是一个有明确功能的文本。通常,一个教案所覆盖的教学内容的体量以课时或授课主题来计算。
由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发展人的活动。
教案则是教师在某课时(或授课主题)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方案。
因此,教案的结构首先包括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从课程标准、授课大纲、教参教材中得到。
有了目的,接下来,教师通常会思考如何评价学生达成了教学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评价设计部分。传统课堂中的练习题、检测题等等形式,就是常见的教学评价的内容。由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可迁移的、能够在真实情境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被简单的纸笔测验评价,「表现性任务」则会更多地出现在教案的教学评价中。
如果对于「核心素养」和「表现性任务」感到陌生,可以通过下方文章快速了解。
探月教育者发展中心: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改变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是关键在教学评价部分设计完成之后,教师会思考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体验,来提升相应的认知,进而能够通过前述的教学评价。那么,老师们可能会问了,教学中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呀?这部分其实非常取决于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学习体验常见的内容包括:学习材料(所用的教材、教辅、课外资料等等)、教学策略、学习路径与进阶等等。
小结一下,当老师抓住「教案」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学生学习体验三部分,并且确保他们都指向同一个教育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时候,这份教案就一定是一份不错的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作品了。
什么是「教学设计」?
虽然,平时在使用「教学设计」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也常常说“请把您的教学设计提交并且分享一下”,或者“我们来就这份教学设计进行一次反馈”。在这里,我们把「教学设计」作为表意教师的备课产出的名词来使用。通常,老师们在此谈到教学设计的时候,手里边“举”着的可能就是「教案」。
但是,这样理解教学设计的话,就有些偏“小”了。
「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能力。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探月教育者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学设计能力」具体包括:开发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确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过程、选择教学策略、配置学习资源等等具体的专业能力。他们具体是:
开发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方案设计中,以核心素养及其进阶发展为目标,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构建一组纵向递进、横向关联的课程主题,形成学习单元序列;在课程设计中适宜地关联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在单元间和单元内都体现出(跨)学科知识的发展、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深化以及认识世界方式的建构。
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描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养成的核心素养,并基于单元目标制定聚焦重点、具体可行、可评估的课时学习目标。
分析学习过程
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规划从学习起点到达成学习目标的完整学习路径,预测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可能产生的迷思, 探索解决思路和方法。
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考虑学情、课程内容、学科特点等因素,依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针对难点和迷思展开研究并形成解决方案,支持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配置学习资源
综合考虑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差异化需求,为不同类型学生配置适量的学习资源;在合理使用已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本地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认同本地文化。
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在于,「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上述一系列“动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而「教案」则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所产出的,指导某课时或某授课主题的具体方案。正如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来展现并发展核心素养,想要设计好的「教案」,教师需要发展「教学设计」的能力。
往期精选内容: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何解读?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和我们一起推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